這是我研一時做的報告,心血來潮,來po這篇吧。
(請不要問我為啥中文所要做這種報告...|||)
織田信長可以說是個成功的領導者。
在如此紛亂的世局,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業,
沒有信長,後來的秀吉與家康也不能如此輕取天下,
可見信長對於日本戰國統一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;
但是,信長同樣是個失敗的領導者,
他雖然曾經一度成為最接近掌握天下的人,卻在四十九歲結束他如夢似幻的一生。
諷刺的是,信長不是死在政敵手上,而是被他所器重的部下明智光秀逼殺。
如果深入分析,可以知道信長的死,幾乎是自己所造成的。
關於信長的生平,我就不再多做介紹,個性則大略分於以下四點:
一、自信狂傲、驍勇善戰
無論正史或野史,皆記載信長是個極具自信、相信自己能力且驍勇善戰之人。
根據記載,信長在少年之時,
便認為當時日本首驅一指的「甲斐之虎」武田信玄和「軍神」上杉謙信,
只配作自己的先鋒官。
這種想法也表現在後來的各種戰場上,
例如桶狹間之戰前夕,今川軍來勢洶洶,
「尾張眾臣懼,聚議兵,而信長後至,飲酒數鬥,徑去。」
信長離去後,眾人不知如何是好,
當夜信長忽然起身指示出戰,並親自率軍衝入敵陣;
又如信長控制京都、撤回崎阜之後,
原先歸順信長的三好舊黨,聯合被信長趕出美濃的齋藤龍興,出兵圍攻京都,
信長完全不跟手下商量,而是直接率領少量士兵突襲三好舊黨,贏得勝利。
據《信長公記》記載,信長在世時,從來不採用軍師、參謀類人物,
如竹中半兵衛,在出仕前只願意侍奉秀吉,不與信長本人接觸,
原因便是在信長身旁無法發揮長才;
而信長只採用忠實執行命令者,只要違背命令者,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與羞辱。
【註:我去調一篇日文論文來看時,有討論過竹中不肯出仕信長的原因,
不過純日文,對我來說閱讀太困難惹...|||】
二、唯我獨尊、殘暴好殺
以德服人,向來是領導者所注重的,
但是在信長心中,只有順從自己的人才能留下,否則皆須趕盡殺絕。
當時曾有一著名的「杜鵑啼叫」故事,「杜鵑莫啼該如何?」
家康回以「杜鵑莫叫待其啼叫。」
秀吉則是「逗其啼叫」,
信長的話就是「殺之」,
點出其以自我思想為中心、採激烈手段解決事情的性格。
《信長公記》和《日本史記》記載許多可以看出信長唯我獨尊的風格,
如與近江淺井氏結為同盟後,不與淺井氏知會一聲,便直接攻打朝倉氏。
而織田軍所到之處,有不服從者,就會歷經大屠殺,
最有名的自然是「火燒比叡山」和「天正伊賀之亂」。
到後期,信長的暴虐更令人髮指,
織田軍在攻打藏匿武田遺臣的塩山惠林寺時,惠林寺住持快川紹喜拒絕交人,因而遭放火燒寺,
可憐的住持還留下「心頭滅卻火自涼」的悲慘字句。
三、喜好新知、蔑視禮教
《日本史記》開頭便指出信長「好新知,輕規矩,惡禮教。」
自己老爸掛掉以後,信長的反應是:
信秀既歿,信長立。葬儀中,諸人皆衰牒以送,而信長獨袒而後至。
入不趨,奮揚香灰於靈前,曰:『咄!死太早矣!』徑去。
另外,信長在上洛之後,
除了參見第十五代將軍義昭,曾經恭順平伏在其面前,
此外就再也無對誰恭敬過,甚至對其他公家亦極為無理,
但是卻又對平民相當親近,只要臣服於自己的百姓,皆可來拜訪他。
信長雖然極為蔑視禮教,但是並非全盤否認宗教之說,
例如當時傳入日本的天主教,和從西洋傳來的火槍、地球儀等物,就對其非常有興趣。
四、注重實力、賞罰分明
在當時的日本戰國時代,出身及血統很被看重,
並且嚴格規定,門戶不對的武家不可通婚,使許多優秀人才無法發揮實力。
信長是個極度現實主義的人,他既蔑視禮教,也不注重出身,唯才是舉。
實力是信長判定賞罰的重要依據,
只有勝者才能從他手上拿到獎賞,敗者不但不會受到憐憫,還會受到懲罰。
等到信長繼承家督後,此性格更為明顯,
1580年,信長認為從父親時代就跟隨織田家的林秀貞毫無戰功,
藉口他曾經叛亂,將其放逐,過不久又放逐無戰功的老臣佐久間信盛。
而曾經反抗過信長的柴田勝家卻因勇猛而被信長重用,
曾經反叛兩次的三好眾松永久秀,也因為其能力還是被信長再次原諒過。
在罰方面極重,但信長也從不捨惜給予重賞,
織田信光曾經幫助信長討伐織田信友,信長不惜賜予將那古野給他;
再如出身低賤的秀吉,因戰功屢次升任,
今濱(後改為長濱)城主,甚至被封為築前守,諸如累此,不勝枚舉。
信長的領導風格,無疑是以一人為首的英雄型領導方式,
對自己的能力極為自信,以自己為中心的專制領導,
對屬下則以任務導向型,重賞罰,輕關係,這對他後來的成敗有絕對的影響。
【註:任務導向型意思就是,我是老大,丟給你個任務,
過程我不過問,隨你胡搞,反正你要在時間內交成果給我就好。】
以成功方面來說:
1、
信長雖然完全是以自己為中心來領導,但是他的個人能力的確傑出。
信長在擴張勢力時並不順利,
內有親弟信行爭奪家督之位、同為織田家的信友、信安虎視眈眈,
外有今川、齋藤、武田等勢力,還成立了織田包圍網,
在這期間,信長幾乎是一個人決定整個勢力的走向,很少詢問屬下的意見,
由此可知,信長在謀略上必定有過人之處,否則無法迎刃而解。
2、
當危機產生,信長常做的手段就是屠殺和燒毀,
等於是完全破壞,再重新建立秩序,
對敵人趕盡殺絕姑且不論殘忍與否,這種手段的確保持了該區域政治的穩定。
3、
不拘於人才出身,重賞罰,能力不佳者被淘汰,使其周圍幾乎環繞著優秀的人才,
因此在後期,織田軍團長諸如羽柴、柴田、丹羽、佐久間、瀧川、明智等,幾乎所向無敵,
信長只需待在安土城,即可坐收成果。
就失敗面來講:
1、
信長雖然徹底的破壞禮教所束縛的舊社會,
但是他的改革都是命令式作風,完全不考慮與屬下商量,
例如與堺的商人眾課稅,丟給屬下執行,既無方法,也無原因,只要結果,
在改革中常常產生反抗的聲音,
信長對於反抗者又採取強硬的政策,不順從者將會遭受討伐。
在之後的豐臣政權,逐漸顯出信長當時政策的確是對的,
但是信長強硬的做法非但沒有讓社會快速接受改革,反而使領主與領土百姓之間加深對立。
2、
信長只講任務是否完成,過程任由部下放手去做,結果只有好與不好之分,
也造成許多不了解信長為人的降將心理不安。
據載,別所長治、荒木村重等人叛變時,信長表現出憤怒與大惑不解,
卻不去明瞭為何許多降將一再叛變的根本原因,
這種人又怎麼會了解明智光秀會選擇狙擊他呢?
一個領導者的成功大略分為兩部分:外部因素與個人因素。
外部因素就是運氣。
在信長之生平記載不難發現,
信長之所以能以怒濤之勢佔領大片領土,外部因素佔了很重要的原因,
例如日本史上稱信長為「雨男」,桶狹間、金崎撤退,皆是靠著雨勢掩護;
又如兩次包圍網,剛好碰上信玄及謙信的死去,才讓危及的信長能重整軍勢。
外部因素求的是運氣,如果僅有外部因素當然不可能就此成其大業。
姑且不論信長個性,他的確有過人才能,雖然幾乎於獨斷,
也沒有讓織田氏提早滅亡,反而是屢次化解危機。
織田信長志向遠大,樂於接受新知,讓他不至於目光淺短,貪圖近利,或拘泥守舊。
只是在他的一生作為中,最令人詬病的就是過於注重實力,完全不念關係,
為了達到自己目標不擇手段,
信長死後,名聲一落千丈,批評聲四起,遠不及他的繼承者秀吉。
有人提出:戰國時期,反叛是很平常的現象,又怎只能數落織田信長?
我們綜觀一下信長所用之人,
長期追隨的部下如羽柴秀吉、柴田權六勝家、丹羽萬千代長秀等,
生前效忠信長,死後卻各自盤算,而非繼續輔佐信長之子孫;
而投降的人,卻又時時刻刻活在信長以任務為中心、喜怒無常的領導風格下,
只要結果不讓信長滿意,隨時都會被放逐甚至屠殺。
這種任務導向型,的確讓信長身邊跟隨的都是能力傑出的人才,
但是長期下來,造成上司與下屬間的關係緊張,
最後信長終於死在部下之手,說是可預見的結局亦不為過。
《日本史記》中給了信長一段評語:
「觀其為人,暱所親而虐所仇。慷慨於寶貨,慘毒於刑戮。
比睿之焚、長島之屠,皆其祚淺之由也。
至於辱重臣而猶近之,齊懿之禍,亦自取耳。」
【註:觀看信長這個人,喜愛親近自己所愛的人,粗暴凌虐自己的仇家。
在賞賜方面慷慨不吝於貴重品,而在懲罰方面又可說是慘毒。
火燒比叡山、長島大屠殺,都是織田家不長久的原因。
至於羞辱重臣(指光秀)卻又與他常相接近,遭受齊懿之禍,不是自找的嗎。】
【再註:齊懿之禍是指,齊懿公將部下砍斷腿、替他拉車、又搶了他老婆,
卻委任他在自己身旁做事,最後被對方暗殺】
我在不知道哪裡曾經看過,
信長在死前講了一句:「天之亡我,非我戰之罪。」
真是似曾相識....
這句出自於《史記‧項羽本紀》:「天亡我也,非戰之罪。」
項羽也是英雄式以一人方式領導,跟信長很相像。
有歷史版在討論如果沒有本能寺之變,日本會是如何?
我覺得,即使信長沒被光秀暗殺而死,織田氏勢必也無法長久,
理由上方都說了,信長的改革並不是溫和漸進的,內部摩擦勢必非常強烈,
也許在信長眼中這些摩擦不算什麼,但他死後,其子庸碌之輩,豈能繼承?
※ 轉載請告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