讖是讖錄,用以「詭為隱語,預示吉凶」, 劉秀中興過程,屢見讖書,如: 劉秀以一小兵身分,登上皇位, 【註:張角自稱天公將軍、以符水治病、教人面壁思過等等,
《三國演義》以蜀漢為正統,對於曹丕篡漢多有批評,
這篇來談「黃巾之亂」,了解整個東漢的興亡。
(這篇是我研究所報告擷取出來的一段)
東漢末年是中國道教的重大發展期,
黃巾之亂的發起者太平道,
還有延續至今的五斗米道都是於此時得到發展,
但是宗教並不是說興起就興起,有他的背景在。
學者冷鵬飛將東漢民變藉由宗教起事的社會原因分作三點:
(一) 東漢皇帝為鞏固政權,提倡宗教神學與世俗迷信。
(二) 民眾長期迷信崇拜鬼神,使各地宗教活動頻繁。
(三) 當時社會危機日益嚴重,天下百姓對政府極為不滿,
紛紛依歸宗教,希望藉由神靈來協助他們脫離苦海。
這段三點,都著立於東漢局勢,
可見當時東漢的朝政及風氣,其實很有利宗教發展。
回到我的標題,什麼是讖緯呢?
意思是用隱語來做預言,例如秦始皇曾經聽聞「亡秦者胡也」,
以為秦會滅亡在胡人手上,於是便修了長城;
緯是圖緯,漢儒以「經之支流,衍及旁義」,
意思有點像現在的「達文西密碼」,將古代的經文穿鑿附會,形成一種神學。
讖緯在東漢流行,與光武帝有莫大關係。
西漢末年,王莽篡漢,光武帝劉秀起兵,
「宛人李通等以圖讖說光武雲:『劉氏復起,李氏為輔。』」
「……行至鄗,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《赤伏符》,
曰『劉秀發兵捕不道,四夷雲集龍鬥野,四七之際火為主。』」
又如:
「讖記曰:『劉秀發兵捕不道,卯金修德為天子。』」
主要就是利用這些讖緯之學告訴百姓:他取得天下是天的旨意,不可違抗。
帝王帶頭迷信之下,東漢讖緯之學大盛,
《續漢書》的三十卷裡面,
記載祭祀禮儀、天文五行、災異禍亂居然占了十五卷之多,
張角起事,亦相信「甲子」、「黃天」之說,可見這些迷信之說有多流行。
全都是根據一部道教經典《太平經》而來,
《三國演義》稱之《太平清領道》,對,就是那個拿到以後可以用妖術的寳物@@】
除讖緯之外,東漢末年經濟衰退、外戚宦官相互爭利是一大原因,
如竇憲、鄧騭、梁冀,都是很囂張的外戚,
等皇帝長大,受不了這些人,聯合宦官謀求屠殺外戚,使宦官介入朝政,
而宦官得勢之後,亦囂張跋扈,豪取強奪,朝政敗壞,民生凋弊,
在此情況下,民眾只能轉求宗教慰藉。
東漢民變接連不斷,而以宗教為名的黃巾之亂,
竟能夠遍及八州,這是前所未有,
即使是後世,能與之比擬也只有清朝的太平天國之亂,
可見東漢整體的政治和社會對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興起,有絕對且相當深厚的影響,
太平道的崛起,絕對不是像《三國演義》說張角能呼風喚雨那麼神,
受東漢政治和社會的影響更大。
太平道聚集數十萬信徒,揭竿而起,京師為之震動,
卻以失敗告終,且太平道在黃巾之亂被平定以後,逐漸衰落,
我認為幾有項因素:
一、天時不予
簡單來說,就是太過迷信,
張角依照《太平道》所載,堅持在甲子年起兵,結果不到幾個月他就掰掰了,
他老弟張寶、張梁掛掉以後,群龍無首還打什麼?
二、不善於戰
黃巾組成都是農民,但是看《後漢書‧皇甫嵩傳》記載,
漢朝軍隊初期屢戰屢敗,被打的哭爹叫娘潰不成軍;
再看《三國志‧武帝本紀》,曹操討伐黃巾之後,收編精銳「青州兵」,
成為曹操打天下的老本。
這批黃巾兵真的像 KOEI 英傑傳寫的那麼嫩嗎?不見得。
主因是輸在沒有統合,且將帥不善於戰,
反觀漢朝政府,皇甫嵩、朱儁、盧植、曹操皆十分善戰,
不以力拼,最後終能先敗後勝。
三、未能貫徹教義
黃巾起義原本以改革為訴求,將要推翻蒼天,以黃天取代之,
但是黃巾軍紀鬆散,四處燒殺,
張角死後,各級首領荒淫不拘,有食人心肝者,有強搶婦女者,
不再有以符水治病等傳教活動,與當初救國救民的理念背道而馳,漸不得於民心。
四、漢朝廷政策得當
漢朝對於張角的傳教一直採取毫不干涉的態度,
張角起兵之時,漢政府的反應倒十分迅速,例如說緝捕內應、派兵討伐等等,
最關鍵的是在漢朝採納劉焉政策,增設州牧,
允許各地太守自己徵兵討伐黃巾餘黨,
太平道在各地軍閥的討伐下逐一潰滅、投降,最終沒落。
如果你有耐心看完,
應該就知道為何此篇的標題是「興亦讖緯、亡亦讖緯」,
很多熟讀《三國演義》的人,皆認為東漢亡在曹丕這冷言冷語、奸詐狡猾的傢伙手上,
事實上,黃巾之亂、創立州牧才是東漢滅亡的真正主因,
而東漢滅亡的主因,卻是東漢光武帝迷信讖緯造成的後果。
曹操曾於自明志提到「如果無我,天下不知幾人稱王,幾人稱帝。」
說他自誇自讚也好,說他其實老早有讓兒子當皇帝之心也罷,
事實上便如曹操所言,
如果沒有曹操,東漢老早滅了,不會再多出那二十餘年的國祚,
曹丕代漢,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罷了。
只是可惜啊,東漢末年亂世,讓曹操被評為奸雄,他原應是治世能臣的。
留言列表